春天的味道(春味拾萃)

清晨,雨絲細密地飄落下來。窗外,玉蘭花、梨花、海棠花競相開放,雨的清新和花的清香混合成春天特有的味道彌漫開來。
聽著外面的風聲、雨聲,腦海里蹦出了“青團”二字,揮之不去,我仿佛已看見糯米粉簌簌落下,混著新采的艾草的汁液,被揉成春天的顏色,隨后那蒸籠上冒出的香氣悄然落在鼻尖。于是,提筆在紙上寫下“青團”二字,一時間墨痕洇出了艾草汁的翡翠色,一聞,紙是香香的,又在手機屏幕上敲出了“青團”二字,瞬間恍見春水漫過江南的堤岸,再聞,屏幕也是香香的。青團、青團,被勾起的饞蟲和青團的香氣催促我立即撥通面包店的電話,為自己和朋友各定一份青團。
青團是江南地區(qū)清明時節(jié)的傳統(tǒng)食品,據(jù)說與寒食和清明有關(guān),最遠可以追溯到周朝。相傳周人有季春熄火、食冷的傳統(tǒng),后逐漸演變?yōu)楹彻?jié)吃冷食的風俗。但真正以植物染色的糯米食品的出現(xiàn)還是在唐宋以后。唐代寒食節(jié)流行吃“青精飯”,南宋的《武林舊事》記載臨安有“秫粉團”“豆團”,明代《七修類稿》中提到寒食節(jié)食用“青白團子”,清代《清嘉錄》明確記載蘇州風俗:“市上賣青團,焐熟藕,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。”讓“青團”之名首次與清明祭祀直接關(guān)聯(lián)。縱觀青團的歷史演變,它從宋代的“粉團”、明代的“青白團子”,到清代的“青團”,從寒食冷食到清明祭品,不僅是我們農(nóng)耕民族對時序更迭的虔誠注解,也是一部以草木之色書寫自然、歷史、親情的文明史詩。
青團的主要成分是艾草汁和糯米粉,餡料多是豆沙、棗泥、蛋黃等,地域不同,做法也有區(qū)別。在南方,長江流域和嶺南的青團做法也不相同。長江流域多用艾草,嶺南一帶多用鼠曲草,雖然用料不一樣,但青團的名字未變,功能未變,黏黏糯糯的口感也沒變。南方地區(qū),人們習慣選取鮮嫩的艾草,經(jīng)反復揉搓、焯水,去除苦澀,打出漿汁煮沸,將其與糯米粉融合,面團便有了春日獨有的翠綠。再包入綿密的豆沙餡、蛋黃餡,放入蒸籠蒸熟。習慣于春天吃各類蒸菜的北方人,吃青團的主要渠道是在面包房和網(wǎng)上購買。當幾年前小城第一鍋青團從面包房出鍋的時候,我的鼻腔便被它獨特的香氣填滿,那一抹清新的綠,咬一口,軟糯香甜,給味蕾帶來了從未有的體驗。之后,就有了我吃青團的歲歲年年。
等待青團配送的空閑時間,隨手打開抖音平臺搜索“青團”,突然有了新的發(fā)現(xiàn),各大知名商家開始在抖音賣青團了,而且銷量很好。真好??!龐大的物流體系讓青團突破了地域界限,像清明節(jié)氣里親情、友情的信使,將原本屬于江南煙雨中的青綠,隨著飛機、汽車、快遞小哥的腳步染遍大江南北,把這小小的團子從江南祠堂的供桌,送到了百姓家的餐桌,完成了青團從“祭品”到“商品”的蛻變。
“青團來了!”隨著快遞小哥一聲喊,剛出鍋的青團出現(xiàn)在我的眼前。咬破青團的瞬間,就像咬住了整個春天。此時,朋友在電話的另一端說:謝謝你,不僅讓我突然收到一個春日浪漫,還有一個香香的、熱氣騰騰的春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