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口晚報 數(shù)字報

第05版:文化周口·聚焦
放大+ 縮小- 默認(rèn)

張伯駒繪畫藝術(shù)的內(nèi)在精神

楊箴廉
2025-04-17
復(fù)制成功!

(資料圖)

張伯駒愛繪畫,尤其愛畫梅蘭竹菊。畫家劉海粟先生稱張伯駒是“京華老名士,藝苑真學(xué)人”,張伯駒的畫也被稱為“文人畫”。啥叫文人畫呢?南齊謝赫在《畫品》中提出“繪畫六法”,其中有一種方法是“應(yīng)物象形”。南朝范縝在《神滅論》中說:“形存則神存,形謝則神滅也?!倍际钦f畫家要“以形寫神”,從而達到“形神兼?zhèn)洹钡哪康摹?/p>

文人畫則不盡然,文人畫是舍形而取神。這里的神,就是指物體的內(nèi)在精神。東晉畫家顧愷之說:“傳神寫照,正在阿堵中?!卑⒍拢秆劬?。畫家通過對眼睛的精心刻畫,將人物的內(nèi)心情感,從眼神中表達出來,這就叫傳神。畫家齊白石先生曾畫過一幅名為《撓耳》的畫。畫中一男子盤腿而坐,手持一挖耳勺,聚精會神地掏耳屑。為了突出主題,齊老將人物的身長比例都舍棄了,突出表現(xiàn)了人物的面部表情。這就是舍形而取神,也正是文人畫的特點。

文人畫大多是借景抒情,托物言志。畫家借助筆墨,運用腕力和指力,將內(nèi)心情感傾注于所表現(xiàn)的物象上(指所畫物體的具體形象),使物象有了精神,精神奕奕、神采飛揚。當(dāng)然,文人畫更要具備文人氣質(zhì)和文人風(fēng)骨。

張伯駒愛畫梅。梅花耐寒傲雪,色香俱佳,艷而不妖,香而清韻,姿態(tài)蒼雅清秀,自古以來深受人們喜愛。張伯駒為人謙虛謹(jǐn)慎,沒有傲氣,但有傲骨,敢于傲視一切邪惡勢力。在他經(jīng)歷被綁架的危險時,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,囑咐夫人潘素:“寧死魔窟,決不變賣古代書畫贖身!”這種大義凜然、豪氣貫空、不向邪惡勢力低頭的浩然正氣,不正像冰心鐵骨、不畏嚴(yán)寒的梅花嗎!

張伯駒的畫,多是借景抒情,托物言志。張伯駒于役長春之時,飽受打擊,那時所畫之梅,多是一枝斜插,數(shù)點寒梅,凄清冷落,憔悴堪憐,正是他以梅寫人、自嘆自憐的表現(xiàn)。1971年之后,張伯駒有了工作,添了戶口,生活有了保障。他與夫人潘素及友人,填詞作畫,娛度晚年,心情愉快,其樂融融。這時,張伯駒筆下的梅花,則是另一番意境。張伯駒82歲時畫的那幅紅梅,從畫面左側(cè)出枝,枝上梅花數(shù)朵,疏密相宜,風(fēng)雅有致。右上角用鳥羽體題詩:“傲骨撐持凍雪中,忍寒珍重待東風(fēng)。百花頭上春先到,又見南枝數(shù)點紅。”正是其歷經(jīng)磨難、回歸正常生活后的心理寫照。

張伯駒畫梅很少畫老樹虬枝,僅以梅枝和花朵的疏密聚散,來表現(xiàn)本人的思想(內(nèi)心世界)變化。加之鳥羽體的題字,使畫面更加美觀。

再看張伯駒83歲時所畫的一幅紅梅,畫面較大,梅枝長短不一、疏密有致、穿插自然,筆墨濃淡相宜,畫面的空間關(guān)系安排到位,花朵疏密聚散、錯落有致,用色富有變化。梅枝上的點苔更見功力,且富有節(jié)奏感,增添了畫面的韻律美。此畫給人以生機勃勃、喜氣洋洋之感。張伯駒畫這幅畫時,改革開放的春風(fēng)吹遍大地,正是萬物復(fù)蘇,大地皆春。此畫畫出了張伯駒安度晚年的喜悅心情。這幅梅花,應(yīng)是他作品中最為舒展、最具喜氣的一幅畫。這一時期,也是張伯駒于役長春歸京后,心情最為舒暢的時期。

張伯駒歷經(jīng)社會變遷,飽嘗人生甘苦,經(jīng)歷大起大落,不改士人風(fēng)骨。他將用生命保護下來的國寶,贈給國家,卻換來一頂“右派”帽子。當(dāng)陳毅副總理關(guān)心張伯駒問起此事時,他回答說:“我老老實實地說,此事太出我意料,受些教育未嘗不可,但總不能那樣超脫,做到無動于衷。在清醒的時候也能告誡自己:國家太大,人多,個人受點委屈在所難免,也算不了什么,自己看古畫也有過差錯,為什么不許別人錯送我一頂帽子呢?我只盼祖國真正富強起來!”

一個受了冤枉打擊的人,卻在為別人解釋,還念念不忘祖國富強,這正是張伯駒崇高愛國精神的真實寫照,也表現(xiàn)出他獨有的士人風(fēng)骨。

張伯駒愛黨愛國,念念不忘祖國的統(tǒng)一。

1980年4月,張伯駒與葉淺予等16位畫家,共同簽署了《敬致臺灣書畫家》。該信函由秦嶺云執(zhí)筆,全信文:今天是元宵節(jié),我們在北京中山堂相聚,觸景生情,佳節(jié)思親,回想起往年在一起研究祖國書畫藝術(shù),何其樂。經(jīng)大家一致同意,特請各位同道光臨首都重敘舊好,便中舉行各位的作品展覽,共同推動、發(fā)展祖國藝術(shù)事業(yè)!盼復(fù)。(原載《美術(shù)》雜志1980年第4期)

1982年元宵節(jié),民革和中山書畫社舉辦集會,張伯駒對沒有臺灣代表參加深感惋惜,即席填詞一首,表示對祖國統(tǒng)一的渴望。恰好集會邀請的有剛從美國回來探親、訪問的黃花崗烈士方聲洞的胞妹,著名畫家方君璧女士。他們同席吟詩作畫,又由王蓮芬書寫了張伯駒的這首詞,當(dāng)場送給了方君璧女士,帶去國外。對此,張伯駒非常欣慰。其詞曰:“玉鏡高懸照大千,今宵始見一年圓,銀花火樹夜喧闐;隔海河山同皎潔,鬩墻兄弟早團圓,升平歌舞詠群仙?!保ㄔd《人民日報》1982年4月6日)

由此可見,張伯駒殷切盼望祖國統(tǒng)一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懷!

1978年,張伯駒偕夫人潘素與白石弟子許麟廬合作《幽谷空山圖》。張伯駒題詩:“蘭清石瘦梅寒,春風(fēng)吹到人間。各抱孤芳自賞,不分幽谷空山?!笨睿瑚霃]寫蘭,潘素寫石,伯駒寫梅。張伯駒題,時年八十又一。印:叢碧八十后?。ㄖ煳模?、伯駒長壽(白文)、京兆(朱文)、佛(肖形?。⒃S氏麟廬(白文)、慧素(朱文)。

1979年,為豐富吉林省博物館館藏,張伯駒特畫梅一幅,并題詩:“三尺空山凍雪埋,撐持傲骨待春來。東風(fēng)吹上胭脂面,又向百花頭上開?!笨睿褐兄輳埐x寫紅梅并題,時年八十又二。?。壕┱祝ㄖ煳模?、伯駒長壽(白文)、叢碧八十后?。ㄖ煳模.嫵?,連他所畫的蘭花及四幅用鳥羽體所寫的對聯(lián),一并贈給了吉林省博物館。張伯駒這種以大局為重、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品德及文人氣質(zhì)、文人風(fēng)骨,構(gòu)成了其繪畫藝術(shù)的內(nèi)在精神。這種精神,值得我們學(xué)習(xí)和弘揚。

劉海粟先生對張伯駒的書畫有非常精到的評價,他說:“張伯駒愛畫梅蘭竹菊。再用鳥羽體寫上自己的詩詞,別具一番風(fēng)韻?!薄坝霉P如春蠶吐絲,筆筆中鋒,奪人視線,溫婉持重,飄逸酣暢,兼而有之,無浮躁藻飾之氣。目前書壇,無人繼之?!薄皡脖绦质钱?dāng)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。從他廣袤的心胸涌出了四條河流,那便是書畫鑒賞、詩詞、戲曲和書法。四種姊妹藝術(shù)互相溝通,又各具性格,堪稱京華老名士,藝苑真學(xué)人。”

這樣的評價多么恰當(dāng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