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情與敬意》后記

《溫情與敬意》 芷蘭 著
浮生若夢,為歡幾何?
一直以為自己前世是一株蘭,在《楚辭》中已沉寂兩千余年,因?qū)η蠓虻摹懊勒崩硐肽钅畈煌?,故而轉(zhuǎn)世為女子,以香草芷和蘭為名。生于平民之家,嘗盡人世冷暖,然自幼酷愛《三俠五義》,仰慕包拯,終通過一系列考試,成為一名法官,后從事紀(jì)檢監(jiān)察工作,彈指一揮間,十二載光陰已逝?!拔矣欣ノ釀Γ筅叿蜃油?。白虹時切玉,紫氣夜干星。鍔上芙蓉動,匣中霜雪明。倚天持報國,畫地取雄名。”十年磨一劍,雖未達到人劍合一的境界,然劍之所向,唯愿乾坤清朗……庚子鼠年歲末,夜深人靜之時,我以此為引子,紀(jì)實寫下是年春天疫情期間查辦的一起案件,題為《美人如玉劍如虹》。當(dāng)然,這篇將近兩萬字的作品注定只是寫給我自己,留作回憶,也是紀(jì)念。干干凈凈的文字,一如干干凈凈的人生,一如從未改變的信仰和初心。
那年,是我從事紀(jì)檢監(jiān)察工作的最后一年;那時,我剛到宣傳部門工作。
光陰荏苒,倏忽又是數(shù)載。我已在法院工作二十年,記憶里所能有的不過是日子的瑣碎和平淡。沒有驚天動地,沒有轟轟烈烈;不為功名利祿,不為富貴榮華。作為萬千基層公務(wù)員中的一個,平凡如常人,如眾生,如你我,只有踏踏實實地干,做一塊方正守持的磚。
冬去或春來,初夏或暮秋,雨晨或星夜,偶爾也會唏噓感慨。半生奔波勞碌,所得,手邊上暫且留得住的,似乎只有這些發(fā)表過的文字。出書,是一時興起,未承想,機緣巧合之下竟得償所愿,由文字到運行,從設(shè)想到實現(xiàn),由衷感謝那些幫助我的人。
本書所收錄的文章,選自我從事紀(jì)檢監(jiān)察工作以來發(fā)表的歷史人物系列作品。本職和寫作,它們之間似乎存在著某種聯(lián)系。回顧這些年,不管在哪一個崗位上,我都竭盡所能,用盡全力,直到無能為力,只因職責(zé)所在、使命使然?!拔恼潞蠟闀r而著”,對我來說,干什么就寫什么,順理成章,思考、辨析、鞭撻、弘揚、表達、呈現(xiàn),既是催促和召喚,也是奔赴和擔(dān)當(dāng)。忠奸和善惡、天理和國法、世道和人心,我以這些簡簡單單甚至稍顯幼稚的文字,作為一路成長的印記。
讀史明智,鑒古知今。文學(xué)是向上向善的,我寫的,力求是陽光明媚的一面,盡管這陽光可能是從布滿陰霾和霧障的歷史縫隙中穿透而出的,因此,它更強烈、更熾熱、更刺眼,如果說這些文字與別人的不一樣,那一定是因為有我的信仰和信念在里面。
人生哪能多如意,萬事只求半稱心。我一向自詡以屈原為師,寫他的文章本應(yīng)收入散文集中作為篇首,但因種種原因丟失,怎么也找不到了,殊為憾事。但他永遠是我的光、空氣、水,我是他生長于江淮澤畔的芷蘭,他無盡地撫愛著我、滋養(yǎng)著我,讓我搖曳、綻放、堅挺、獨立,散發(fā)著馥郁的香氣。
出世,如野鶴閑云,超然物外;入世,似江河奔涌,不畏艱險。性情恬淡如我,本該遠離塵囂,靜若芷蘭,自持一種詩性和典雅,然一入塵世無退路,回首過往,也會心疼那個不諳世事卻憑著一腔熱血勇往直前的自己,哪怕被現(xiàn)實撞得頭破血流也不懼不悔。對工作的熱愛,對信仰的執(zhí)著,常常無人理解,甚至還遭人誤解,挺過來了才發(fā)現(xiàn),這又有什么關(guān)系呢!《玉碎》中有句歌詞:“總有一個心愿不能忘,總有一個熱愛不能涼,總有一種激情長遠留在心上。”人生在世,我做了自己,不是他人或替身,不是復(fù)制,不是傀儡和代言,一弱女子,雖不似屈原“舉世皆濁我獨清”,也非北方之佳人,卻愿絕世而獨立。
俄國作家契訶夫說:“信仰是一種精神的力量。”
屈原大夫在《離騷》中寫道:“亦余心之所善兮,雖九死其猶未悔?!?/p>
兩千多年前屈子追求“美政”,今日之中國,天地遼遠,江山如畫,我愿追隨之,做理想主義者,也是浪漫主義者,我既以屈子為人生與文化的高標(biāo),心中必有堅不可摧的信念;亦以香草和芷蘭為配飾,永葆品行的端正和高潔。
人生豈可無書?讀史書,我讀到的是一個“正”字,是浩然正氣,是以身殉志,是慷慨悲歌,這種感覺在讀《宋史》《明史》時尤為強烈。而勇氣、骨氣、膽氣、豪氣,皆源于此,這才是支持我一路前行的力量所在。本書所寫,正是這種浩然正氣,它是先賢之光,是開啟與創(chuàng)世的閃電,是英雄和大義,是舉于高山之巔的文明燭照和薪火,是這春日蒸騰向上的力量。在其之下,小小而微弱的,是我藏在文字間的溫情,是我嵌入時間中的仰慕和敬意……